血液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官,血液可以用来运输氧气和各种营养给身体内各个器官。而当发生溶血之后,如果破坏的红细胞过多的话,会严重影响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溶血呢?婴儿的溶血病又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溶血
溶血主要是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属于二型超敏反应。胎儿由父母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进入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补体,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
溶血病婴儿的临床表现
1、皮肤与巩膜发黄。溶血症婴儿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明显发黄,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48小时内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超过12~15mg/dl,甚至达20mg/dl以上。
2、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3、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
4、神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5、发热。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
溶血多见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主要是因为宝宝和妈妈的血型不同引起的,最多见的是妈妈是O型血,而宝宝是其他血型的时候。所以如果爸爸妈妈发现自己家的宝宝有上述的溶血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