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沫二
上周天气冷下来时,我其实第一反应是:终于可以吃火锅了。天气冷的时候招呼几个朋友一起边吃火锅边唠嗑,也算是对“朋友圈点赞社交”的投诉。不过我们打火锅可能一直用错锅了。
其实只要是底部燃火,火上再架个锅,就是火锅了。但人们吃火锅使用的器具由北到南差别很大,北方用铜锅,西南用九宫格,南方则是打边炉……现在大多数人在家里吃火锅,很多时候有一只不锈钢大锅,再加一台电磁炉就足够了。一个人吃火锅更随性,直接把食材按照煮熟的快慢程度放一个小锅煮就万事大吉啦。就算不用电磁炉,也可以用电火锅:自带加热功能的电火锅,少去了炭火、煤气的浓重味道,通电就能使用,也是方便。不过,如果你对“吃火锅”有着处女座般的要求,那吃不同类型的火锅,就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那口锅”。
九宫格为什么相互是打通的?
在四川和重庆,火锅以“辣”著称。在那里,最常见、最地道的火锅就是“九宫格”。可为什么九宫格火锅为什么是互相打通的呢?这样共用同一种汤底还有分格的意义吗?
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之滨的酒城泸州的小米滩,是船工们做饭驱寒时所创。起初只是在瓦罐中装水,然后把加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来祛湿。传到重庆后,当时的一些苦力在原有的吃法上加入牛的内脏,既能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有人干脆用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麻、辣、咸、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地叫卖。等搬进小饭店,商户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又适合众人口味。
有人说九宫格最初是为了方便算账,因为那时候火锅一般都是拼着吃,即一个锅用格子分开,不认识的人同桌自己吃自己一格的,老板算账的时候就算某个格子就行。那时的格子还不是九宫格,而是木头制成的米字格。木头会浮起来,有些菜就会从下面的空隙跑到隔壁去,店老板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况,就从江边捡来鹅卵石压在格子中心。听说这就是格子上放卵石最初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小编觉得比较科学:九宫格火锅是为了区分火候,每个格子的火候、温度都不一样,因而适合涮不同的食物。吃九宫格火锅时,中间格火力旺,不适合久煮,适合放一些鸭肠、毛肚之类即烫即熟的菜品;旁边格(十字格)火力稍弱,但是均匀,适合放鲜肉、牛蛙等需要煮熟才能吃的菜品;格子的角上(四角格)火力最小,比较适合炖煮时间长的菜品,例如黄辣丁、骨头、鸭血、鱿鱼等菜品等。
九宫格把火锅底同火不同,汤通油不通,会产生细腻的差异。所欲把不同的食材切成不同的厚度、形状,或片、或块、或条,可获得不同的口感,这也算是重庆火锅独特的烹饪方式。
木炭紫铜锅:老北京的味道
铜锅、碳火、白水,这三样是老北京涮肉的标配。可能在很多北京人的记忆中,大冬天支个铜锅子热气腾腾地涮上一锅羊肉白菜粉丝,再来一头糖蒜,两口二锅头,那感觉就是痛快。
他们涮肉用的铜锅起源目前并没有非常全面的说法,但用铜锅涮肉其实是非常科学的一种方式,铜在杀菌方面存特效,在用铜锅涮肉时,铜离子效应阻止了微生物的产生,这样可起到食物杀菌的作用,真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而炭火是中国延传至今的最古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即食餐饮形式的加热物质,与铜火锅就像是对孪生兄弟一样。
如果家里没有铜锅和炭火,可以试试用电铜锅,这种保持了老北京铜锅外形的电铜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环保。让我们自己在家里就可以体会到“老字号涮羊肉”般的气氛。
火锅怎么吃 别只顾做“食肉系”
毛肚说是必点菜式之一而说火锅吃点啥,不同地方的火锅也有讲究,老北京是涮羊肉,重庆火锅比较“杂”。小编在网上挖到了一张“食肉系”重庆火锅必点菜单,主要包括毛肚和鸭肠(鹅肠)、酥肉、老肉片、梅林午餐肉、耗儿鱼、血旺、发鱿鱼、嫩牛肉和嫩肉片、牛蹄筋、香菜丸子。(小编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
虽然肉类当然是火锅中最关键的主角,但如果是肥胖、有慢性病的人群,应该少点脂肪含量高的肥牛、肥羊肉片。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助理研究员刘轶群博士强调,用来涮煮的肥牛羊肉片脂肪含量可高达30%,肥胖、有慢性病的人群可以选择瘦牛肉片、鱼虾、鸡肉片、百叶毛肚、鸭血等脂肪含量比较低的肉类。
蔬菜选择可多偏向深色蔬菜,因为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可多选择菠菜、油麦菜、香菜、茼蒿、豌豆苗、莴笋叶、西兰花、油菜等,这些蔬菜富含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更加健康。需要注意的是绿叶类蔬菜不适宜长时间在锅里煮,因为这样不仅会失去蔬菜鲜嫩的口感,还会造成营养素流失。
刘轶群博士还强调火锅的肉汤中含有相当高的嘌呤、脂肪,且涮过蔬菜的汤中还会有亚硝酸盐、草酸等成分,所以火锅汤尽量少喝或者不喝,如果真的非常想尝一口汤,在火锅最开始的时候喝更健康噢。
聊到这,小编已经忍不住要打火锅了,那么新问题又来了:一个人打火锅是不是有点“凄凉”,此次省略一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