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病案主页数据三级公立医院国讲究竟要干啥

2.2亿病案主页数据三级公立医院国讲究竟要干啥
2019-12-21 04:57:21  阅读:3811+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杨瑞静

正文共:2790 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过程,也是对各医院数据质量和管理情况的一次体检过程。

全国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就要发榜了。

这一考核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助理兼评价部主任朱夫用四个字概括其中的一项意义:摸底画像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助理兼评价部主任朱夫

确保数据准确,是“国考”重要的任务之一。根据国家病案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数据,截至5月17日,中国大陆32个省(区、市)中,共有26个省(市)医院的病案首页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在1865家考核医院当中,1849家医院报送了2.2亿病案首页数据。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共有55个指标,包括26个国家监测指标,涉及2.2亿条数据。此次“国考”,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对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医院,上年度信息化建设平均投入637.59万元,较2017-2018年度增长110.29万元。其中,参与调查的三级医院投入平均值为1019.20万元。

面对这一趋势,朱夫说,“在战略层面,医院管理者要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和系统实施三方面布局,从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技术应用三方面入手,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

绩效考核只是一个切口

2019年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印发,按照朱夫的理解,此次绩效考核的意义之一在于“摸底画像”:医疗健康行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三级公立医院在其中又起了哪些作用?

一句话,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个切口,由此探查中国医疗管理上的大问题。

而“摸底”结果,将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即“通过数据说话”。同时,朱夫认为,这一数据,还将为以后的医改决策提供依据。

这次数据填报,是对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次检阅。各家医院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是,作为指标提取的重要数据——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代码版本各不统一,就像多国语言汇在一起,影响数据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医院都说“普通话”很重要。

除此之外,最让朱夫感到着急的是,各家医院间数据质量差异较大。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文通报西安市第三医院,原因之一是“发现该院上报病案首页原始数据经改动,绕过信息系统自动排查程序,上传成功但数据不实。”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医院数据上报中的问题。朱夫以一个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较好的省份举例,数据可以自动通过平台上报的医院占到30%左右,剩下70%左右的医院还要经过人工校正后,才能上报到省级数据中心。“在其他省份,能够自动上报数据的医院可能更少。”

确保数据准确,是“国考”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慢慢的升高、数据价值越来越被业界重视,医院数据治理工作正走向正轨。

在上述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的调查中,2018-2019年度,三级医院采用疾病分类编码(ICD-10)的比例为98.40%,采用手术操作编码(ICD9-CM)的比例为79.65%,采用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标准(WS445-2014)的比例为40.22%。

管中可窥豹,三级公立医院的数据管理正全面升级。

信息化并没有解放医生?

数据质量规范后,医院才能开启智慧化的大门。

“只有数据有效,通过信息集成平台梳理,形成数据间的互联互通,之后,才能去做智慧医院。”朱夫认为,中国的智慧医院建设刚刚开始。

在朱夫看来,智慧医院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除了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和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还有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

公立医院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中,朱夫认为,提高医务人员效率是主要任务之一。“提高效率的最直接表现是,医务人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去服务患者。”事实上,以朱夫的观察,医务人员不仅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反而“更忙”的现象同样存在。他举例说,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多填表、验证、登录等环节,导致医务人员频繁操作固定作业。

深挖背后原因,除了应用软件市场上产品仍需改进外,与部分医务人员没有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也不无关系。朱夫提到,“有前因就有后果,科室管理者和实际医务操作人员在提需求时若不花心思,系统上线应用后难免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医院的信息化过程,就是IT行业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过程:医务人员提出问题,IT专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临床从业者更清楚患者及医院的需求,IT专家掌握技术和资源,将需求转化为实际成果。”朱夫说,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主动介入,和IT从业人员沟通自己的想法,根据患者、医疗服务及管理真实的情况,向IT从业人员提出需求。“在提需求阶段,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临床工作者介入越多,医院信息化效果就越好。”

因此,要改变医院信息化后,医务人员反而“更忙”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他们自己的沟通。当然,这一责任不应全由医务人员承担,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门诊、手术已经让他们忙得四脚朝天,很难兼顾其他工作。理顺患者就医秩序,解放医务人员,更有赖于分级诊疗的有效落地。

哪些科室将会消失?

数字科技等技术的进入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样,医院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浪潮,也将引发医疗行业变革。

“有朝一日,人们生病后第一件事不是去医院,而是靠家里的医用人工智能设备解决。”朱夫认为,人工智能设备,在家就能为人们解决一些健康问题,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医院门诊再也不会出现“门庭若市”的现象。

“病房数量可能会慢慢的少,但医院不仅不会越来越小,还会慢慢的变大,因为以医院为核心的健康生态会慢慢的大。”他预测,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下,以医院为核心,链接每个人的居家、工作生活,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生态将会出现。

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在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医生”的猜测愈发激烈。正方会说YES,他们都以为用不了几年AI会取代低水平的医生,暂时无法取代高水平的医生;反方会说NO,因为机器没有感情,不会交流。

在朱夫看来,部分医务岗位一定会受到冲击。“一定会有一些科室不复存在。”按照朱夫的判断,财务科和影像科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AI随时可以掌握他们的一些技能替代他们完成一些操作,所以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五年前,朱夫还任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之时,他就提醒过财务科要做好转型准备,“科室人员可以转型走上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等岗位。”

无论未来走向如何,目前人工智能给医疗行业带来的变化已肉眼可见:手术机器人正走进医院、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不断被应用于临床……朱夫确信,今后医院的组织状况、管理形式、服务内容,都会发生巨大的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医院管理者还是医务人员,都要拥抱智能时代的到来,充分的利用智能化的设备,改变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沟通模式。”朱夫说。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