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
- 1热传文章称澳大利亚大火是人祸而非天灾,将其归咎于“环保分子”。但实际上文章中几个“砍树防火”的案例,都无法说明环保分子在其中刻意捣乱。
- 2热传文章称澳洲绿党以环保为名禁止砍伐和清理树林植被,大大地破坏了曾经非常成功的预防措施。但实际上,作为非执政党的绿党并无这么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火灾风险控制”措施一直在正常执行。
- 3澳大利亚此次大火之所以这么难以收拾,是因为气候条件越来越成为野火灾情的主导因素,“计划烧除”等措施能起到的作用已经有限。“保树派”和“砍树派”的分歧,在目前的极端气候下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查证者:反海外谣言中心
自2019年6月以来,长期高温和干旱造成的森林火灾已在澳大利亚肆虐半年有余,波及面积差不多50000平方公里,造成至少24人死亡。它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没有之一。与之对比,去年引爆社交网络的亚马逊雨林大火,也就只烧掉了9000平方公里而已。
如此严重的灾难,应当怪罪谁呢?最近几天的互联网,特别是中文互联网,将矛头指向了环保组织。比如一篇题为《澳大利亚的跨年大火是人祸,不是天灾!新环保主义功不可没……》的热传文章,就是这个论调。这个说法可信吗?
1、热传文章中几个“砍树防火”的案例,很难与“环保分子刻意破坏”扯上关系
热传文章截图
这篇热传文章里提到的“良心名记Miranda Devine”,并不是《每日邮报》的,而是澳洲报纸《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的专栏作家。她这次写的文章,其实是2009年澳洲大火时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攻击环保让大火蔓延的文章的翻版,论调并不新鲜。她反对环保主义并支持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且经常性发布阴谋论或争议性的观点, 如南非白人是被压迫的,女性滥用社会福利是家暴根源,共享单车会加剧恐怖主义等等。具体到这篇文章,其核心论点是:环保组织阻挠以防火为目的的砍伐,才是森林大火蔓延的原因。并举出了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不妨仔细考察下Miranda Devine文章中的三个个案。
一是Liam Sheahan的案子。文中的叙述是,他在超级火灾(指2009年澳洲大火)前砍掉自己房子周围的树林预防火灾而被当地居委会(后面马上又改称是环保部门)罚了5万澳币。但火灾来临了,他的房子是方圆两公里内唯一挺立的。
热传文章截图
Liam Sheahan因砍树预防火灾而被米切尔郡政府罚款的事情存在,但真实的情况与文中有出入。文中说,他在“超级火灾前”砍掉“自己房子周围”的树木预防火灾。其实,他是在超级火灾前七年,也就是2002年,用推土机把家旁边方圆百米的247颗树推倒了,而当地法律规定,只能清理家周围6米的树木。
Liam Sheahan与他清出的空地合影
的确,他的房子在火灾中保住了。相信他如果砍掉房子周围方圆一公里的树,被火灾波及的概率会更低。那法律为什么非要规定只能砍方圆6米呢?因为人们居住在社区里,防火只是其中一个需求,它会和其它生活需求发生矛盾,其权利需要边界。如果每个人为了自己防火,都把自家房子周围百米的树木清空,那大家最终只能居住在一片荒地里。
事实上,正是Liam Sheahan的几位邻居把事情投诉到了地方议会,才引发了长达了多年的纠纷并导致Liam Sheahan被罚款,与环保分子并没有关系。
另外,是不是允许居民自行砍掉周围的树就一定能减少火灾危险,也并不尽然,因为还涉及砍掉树后的搬运问题。Liam Sheahan于2002年砍掉的树,直到2003年还停留在原地。地方防火部门及当地议会都曾认定他砍下的死木头加剧了火灾危险,只是当年并没有引发事故。所以,砍树对于防火而言是个综合性问题。目前,澳洲相关法律对于防火隔离带的宽度标准已经制定得更为清晰,通常是周边最高树木的1.5倍或20米(取两者中的高值)。
二是Baker的案子。文中介绍得比较简略。
热传文章截图
Michael Vincent Baker于2016年11月在布里斯班被指控有罪,法院认定贝克根据《森林法》和《可持续计划法》犯有46项罪行,对其处以999,780美元的罚款,费用由27.6万元的罚款和超过72万元的起诉、调查费用组成。这并非最终裁定,此案还在上诉。
2011年,Baker向主管部门发出过植被清理申请,未被批准。但他不顾警告,在此后三年清理了超过367公顷的植被,被监测卫星发现。Baker辩称自己的做法是为了防火。而自然资源部局长James Purtill称之所以要保护地表植被,是需要控制水土流失,让大堡礁附近的水域不会因水土流失带来的养分而富营养化。这同样是一个双方需求冲突,寻求法律仲裁的案例。
而且,从Baker的处理结果看起来,也防不了什么火灾。
Baker清理原生植被后的地表
三是Transgrid电力公司的案子。文中声称该公司因为在Snowy Mountain一带的高压线路下推了一道60米宽的防火带而被罚款50万澳元。
热传文章截图
这段叙述的主要问题在于,罚款不是因为TransGrid公司清出防火带,而是未按环境部门要求对地表保护,令表层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破坏。当地水体中动物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被判决修复沿途的植被并缴纳13万澳元的罚金。清防火带本身并不会被罚款。
所以,这同样是个防火与其他正当生态、环保要求之间的平衡问题。
类似的事情国内也有过,去年2月,昆明的天突然由“昆明蓝”变为“昆明黄”,当地民众和有关部门都在寻找原因,结果发现是临近的玉溪市在进行以森林防火为目的“计划烧除”,导致了昆明出现污染天气。而处理结果则是,玉溪的烧山行动被省里叫停了。
显然,将这样的事情,与“环保分子”故意捣乱等同起来是不合适的。
2、“环保分子”也没有破坏澳大利亚原本的防火措施,事实上计划还执行得挺到位
这几个例子都是个案,可能影响了一幢房子或一片树林的命运,但还影响不了整个火灾的大局。文中真正的指控是这样的:预防森林火灾最好的办法是前面提到的“计划烧除”,简单说就是把易燃物烧掉。
热传文章截图
但是,由于绿党以环保为名禁止砍伐和清理树林植被,大大地破坏了曾经非常成功的预防措施。
热传文章截图
环保主义者对“计划烧除”政策的影响有这么大吗?
这是违背事实的。首先,正如英国卫报一篇文章指出的那样,对“绿色政策”的攻击不能忽略一个背景,就是绿党从未在澳大利亚成为执政党,其影响力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火灾风险控制”措施一直在正常执行。根据《卫报》采访此次澳洲的重灾区新南威尔士州的规划、工业和环境部所知,自2011年以来,火灾风险控制的工作不但完成,甚至还超额完成。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管理局(NPWS)计划在2011年起的5年内让火灾风险控制覆盖的面积达到68万公顷,实际执行就已经超额。2018和2019年也执行了超过13.9万公顷。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Ross Bradstock教授也指出,澳大利亚火灾风险控制的相关工作,得益于投入资金的增加,其实就是做得比以前多了。而且相关工作是有人监督的,这中间还包括农民代表。
3、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依然挡不住这次超级火灾?因气候条件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
新南威尔士州前任消防局Greg Mullins在悉尼先驱晨报上写道:澳洲的野火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现在,气候慢慢的变干旱,气温慢慢的变高。往年10月份才开始的野火季节越来越长,变得8-9月份就开始了。而很多原先根本不会发生火灾的地区,也开始发生火灾。巨大的火焰导致了火暴风。这些现象,在他47年的灭火生涯中都是空前的。在2019年4月份,他和22名退役消防员发出公开信,警告气候变化让澳大利亚的火灾季变得异常猛烈,而澳大利亚政府和很多议员却充耳不闻。
每年发布的气候报告都预言,澳大利亚在发达国家中,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自2017年以来,澳大利亚经历了一次最干燥的春天,许多地方整年滴雨未下。以及史上最炎热的一天,全国测出了41.9度的平均气温。这些改变,甚至连普通人都能明显感受到。
极度干旱引发大火,而火情足够猛烈时,还可以制造属于它的天气。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气象局做过一个图展示了这种烈火天气的形成过程:
烈火引燃森林和草地,形成上升气流,然后凝结成云。这股云在气流推动下,变成风暴和龙卷风,将未燃尽的火屑撒到远处,或者形成闪电点燃另一片树林。这就是我们在这场大火中见到的“火风暴”。
在这种风暴的推动下,几十上百米的隔离带也好,烧掉易燃物也好,用处都有限。Miranda Devine在其文章中津津乐道的TransGrid公司清出的防火带,其实原本目的只是防高压线产生的火花的,在2003年那会或许还能对防野火有意义,但在今时今日,其作用已经相对小很多了。
正如澳洲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Nerilie Abram在《科学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提到的那样,野火火情大小原本有四个要点:1、燃料;2、燃料的干燥程度;3、有利野火蔓延的气候条件;4、点火。“计划烧除”原本能针对第一点和第四点,但如今,第三点起的作用慢慢的变大,“计划烧除”等减灾措施做得再好也已经收效甚微。
这也代表着,由Miranda Devine挑起、并在中国国内大肆传播的澳洲“保树派”和“砍树派”的分歧,在目前的极端气候下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早在2007年,IPCC就开始警告澳大利亚的气候变化将令火灾更为频繁和猛烈,类似的报告此后层出不穷。Nerilie Abram教授那篇文章还总结了科学界此前对澳大利亚气候变化的分析与预言。但遗憾的是,人类的弱点在于,在灾难未发生前,通常对于警告漠不关心。而在灾难发生后,又要给自己此前的漠不关心,寻求能够给予安慰的解释。
本文编辑:ryanding
想了解更多关澳洲大火的内容?微信搜索“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参考文献详见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