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C是人体正常体温科学家发现基础体温正在下降

37°C是人体正常体温科学家发现基础体温正在下降
2020-01-11 22:41:46  阅读:8493+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将37°C作为正常体温的“生理点”,这一理论可能不再适用。

在医学科学界,没什么是永垂不朽。

最近,被架在放大镜下观察的,是“人体基础体温”。

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eLIFE刊发最新研究称,美国斯坦福大学发现,近百年来,美国人的基础体温跟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

将37°C作为正常体温的“生理点”,这一理论可能不再适用。

eLIFE期刊截图

37℃的由来

健康成人的舌下温度是37°C——这个标准源于1851年。彼时,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对数万人、进行百万次腋温测量。

他发现,体温可随昼夜变化而波动。人均标准体温为37℃(浮动范围在36.2°C-37.5°C)。超过38℃,即为发热。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 Science Museum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历史学教授Philip Mackowiak意外发现,这个数值并不标准。

他找到Wunderlich使用的温度计,发现误差高达2℃。且,只要稍稍离开待测物表面,所示温度就会受影响。此外,Wunderlich测的是腋下温度,而非现代所认为更精确的舌下或肛门温度。

Philip Mackowiak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Philip Mackowiak重新设计实验,给出答案:对40岁以下健康成人来说,人均舌下标准体温为36.8°C;清晨时分,体温上限为37.2°C;从全天来看,体温上限为37.7°C。

Mackowiak在1992年和1994年发表相关论文。此后,医学界关于“基础体温是36.8°C还是37°C”,展开一系列研究和讨论。

“37 ℃的标准已存在很长时间。但关于发烧,人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答案,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标准数字,以便判断自己是否发烧了。”Mackowiak在《发烧:基础代谢和管理》一书中写道。

Philip Mackowiak著有《发烧:基础代谢和管理》一书。/Wikipedia

每十年,基础体温下降0.03°C

斯坦福大学在其论文中指出,20世纪至今,大多数关于体温的研究(达27个),都不支持37°C这一观点。其中,被论证最低的人均基础体温,为36.6°C。

是测量方式的差异?是体温计的误差?是人种或性别的差异?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更倾向于:是因为,人体的基础体温在“自然”下降。

为验证这一观点,他们收集、对比3组队列的体温数据,包括:

UAVCW队列:23710万名退伍军人的医疗记录,测量时间为1860年–1940年,研究人员据此计算出一个世纪前的基础体温;

NHANES队列: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普查(第一次)》数据,覆盖15301人,测量时间为1971年-1975年;

STRIDE队列:21世纪初斯坦福转化研究集成数据库150280份数据,测量时间为2007年–2017年。

研究小组发现,调整年龄、身高、数据采集时间和方式等影响因子后,能得出结论:性别、体重、出生时代不同,人均基础体温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生年代,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太爷爷辈的人,体温就要比曾孙子高。在3组队列中,出生于21世纪的STRIDE队列男性,其平均体温相比19世纪初者,低0.59°C。

女性的体温也有类似情况。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0.32°C。

每10年,男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3°C,女性则为0.029°C。

控制出生日期,按出生年份划分的人均体温模型(白人男性和女性)/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为排除体温表设计或使用等引起数值差异,研究人员核对了每个队列内体温的变化趋势。然后发现,不论人种如何,其体温下降趋势相同。

研究人员推测,队列内相关人可能使用相似的方式测量体温。由此可以排除温度表使用差异的可能性。

黑种和白种人的平均体温,呈现相同的下降趋势。人均体温由1800年代早期的约37.16°C,降至2000年时约36.6°C。/图片来自: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此外,研究人员再次证实,体温如指纹,人人各有特点。这和Philip Mackowiak等人的结果一致。

具体包括:女性基础体温高于男性;体温在24小时内会波动,清晨(6时)为最低点,下午4-6时则为最高点;年轻人的体温往往高于老年人。

但,斯坦福大学也有自己的独特发现:都是日常浮动,然而不同时代的人,其体温涨幅/跌幅,有差异。

21世纪生人,每小时的体温涨幅达0.02℃。上世纪70年代者,同期涨幅达0.01℃。

图片来自: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研究人员发现,体重和环境和温度对人均基础体温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在众多可能会引起发热的疾病中,只有结核患病史对基础体温影响较大。

图片来自: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人为什么“冷”了?

体温下降的原因“尚未证实”。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自19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生活和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创伤引起的慢性感染减少,牙齿卫生状态大幅提升,结核病和疟疾感染减少,以及抗生素时代到来,都有助于减轻慢性炎症反应,从而稳定体温。

此外,环境和温度的变化,能解释日常体温波动。环境和温度和基础体温差异过大,人体就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正常体温。现代人住的好了,供暖、空调等已经覆盖大部分人口,身体温度的变化就会减少。

“从结果看,现在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不是一回事。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包括室内温度、日常接触的微生物,以及食物。”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热带医学系Julie Parsonnet表示,体温是评估新陈代谢率的重要指标。它亦是一个切入点,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157年人均寿命和总体健康状态的改善。

同行评议

eLIFE期刊称,斯坦福大学这一研究,先后得到4人同行评议和编审。

eLIFE创办时间不长,由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刊发。它定位为CNS中档子刊以上,有自定义的审稿机制,在生物精英圈的认可度高。

相关刊发决定称,这一研究很有趣,写得不错。虽然不能证明相关条件的因果关系,但这些论点足够有说服力,且数据可靠。因此,这一结果值得反思。

但刊发决定也指出,在一些细节上,研究还需提供更多数据。比如,在UAVCW组队列中,基础体温的测量频次并不清晰。仍是在该队列中,所有人都是在同一地点,量的体温吗?

研究人员接受部分意见,并做修改。

2020年1月7日(当地时间),该文在线发布。截至本文发布时,该文被浏览8575次。

资料来源:

1.Myroslava Protsiv, et 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2020;9:e49555 DOI: 10.7554/eLife.49555

2.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Wikipedia

3.Mackowiak PA, et al.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98.6 degrees 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and other legacies of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JAMA. 1992 Sep 23-30;268(12):1578-80.

4.Stephen J. Dubner. Bad Medicine, Part 1: The Story of 98.6 (Ep. 268). Freakonomics

作者: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微信公众号

责编:郑华菊

更多文章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